3步把看见广告的人变成下单购买的人

2024-04-30 08:39:21

  就是把自己的姿态放低、期望放低,放低放低再放低,低到贴着地面、贴着草皮。

  所以最近我就在想,有哪些方面是我们这家“小破公司”,之前一直没看上,但其实做的非常不好的地方?

  你看,我们每篇文章的顶部、底部,其实都有不少Banner、海报,它们的转化率,直接影响最终效果。

  但是,我们这群“草台班子”,此前却一直没有想过该如何系统性的提升转化率。

  于是,前段时间我亡羊补牢,请来了提高转化率方面的实战专家陈勇老师,为我们润米咨询的小伙伴们做了一场“如何巧妙运用文案和图片,提高转化率”的主题内训。

  陈勇老师是我的老朋友,也是加印21次的畅销书《超级转化率》作者、六要素营销咨询创始人,帮助过像创维电视、OPPO、足力健老人鞋、八马茶业、VeSync晨北、新加坡SCI、得到APP、博商、北森云计算SaaS等49个行业头部公司提高各类转化率30.1%-1750%。

  每个人都在抱怨“流量太少”,但其实,我们缺的根本不是流量,而是提高转化率、用好流量的方法。

  大部分和营收工作相关的人,都知道这个公式:销售额=流量×转化率×客单价。

  显然不是流量。获得流量,要么租更好位置、更贵的店面,要么投更多的预算去买流量。总之,流量基本等于直接投钱。

  也不是客单价,客单价和产品属性直接绑定,除非你是爱马仕这样拥有超高定价权的品牌,否则你想把一个包包直接价格翻倍,基本等于直接把市场份额让给竞争对手。

  陈勇老师说,很多品牌遇到销售难题时,第一反应是自己“流量不够”,而不是“转化率不够”,这是一种没有直达本质的思维。

  当你觉得夏天太热、家里缺台空调时,你会去买空调。买了空调,酷热立刻缓解。

  陈勇老师说,一张海报、一个营销页,其实只由3个部分组成:文案、图片、排版。

  假想一个场景,某手机品牌新品研发完成后,内部通气会上,研发负责人拍着桌子,强按住自己飞舞的眉头,向整个公司激情发言:

  我跟大家说,咱们新品的性能实在是太强了!1000Hz刷新率、200MP内屏前摄、60倍光学变焦,你们知道这有多牛吗?它会引爆整个行业的!

  什么叫买点?就是对你自豪的卖点多问一句:很牛吗?牛在哪里?对消费者有什么价值?

  举个例子,陈勇老师在为某手机品牌做转化率提升咨询项目时,品牌方原本是这样的页面。

  6400万、800万、200万,这么多数字,到底是多是少?牛在哪里?消费者不知道。

  于是,“清晰且动人”、“画面更丰富”、“细节更清晰”,这就是能吸引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“买点”。

  并且,这句“闪速回血,即刻开黑”,是一句游戏圈的黑话。就像“月黑风高,扯呼”一样,只有少数人能听懂。

  优化后的文案,“充电5分钟,刷剧4小时”。充电速度到底有多快,是不是一目了然?这就是“买点思维”

  你是什么感觉?我不打游戏,有一种“明明每个字我都认识,但组合在一起,我看不懂”的感觉。

  9mm行程、255级变化、精度小于0.1mm,这些全是“卖点”,究竟是多是少?不清楚。

  另一个大问题是,“踩油门、收放自如”的文案,将目标群体严重限制在了“赛车游戏”上。消费者很可能迷糊,我不仅玩赛车类游戏,还玩射击类游戏,这手柄还能用吗?

  你看,“精准操控、手感顺滑”“无摩擦才顺滑”“触发更精准”。这些文案,不仅将卖点翻译成了买点,更将受众人群扩大到了所有游戏爱好者身上。

  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,设计师辛辛苦苦设计好的图片,发给老板确认,老板的反馈是:

  陈勇老师说,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迷失在“好看”之中,却忘记了真实的目标。

  而想提升转化率,需要的不是好看,而是“简单直接”。让消费者一眼就能明白:对我有什么用?

  举个例子,陈老师之前给某鲜花B2C网络零售商做转化率提升咨询项目时,品牌方有这样一个页面。

  怎么改?很简单,想想看,你小时候拿了大红花和奖状,回家会怎么做?会把它藏起来不让人看见吗?

  再比如足力健的这款老人鞋,主打“清凉透气”。这是其中的一个板块,讲的是防滑性能好。

  虽然这个图片表现了防滑性能好,但是好像一点也不清凉透气,而这个产品的核心卖点就是清凉透气,怎么办?

  什么颜色清凉?当然是浅的颜色。所以,把裤子换成白色,再把背景换成浅蓝色嘛。

  设计师说,因为这款手机主打颜值高,运用了先进的光刻工艺,拿着它,就像“拿在手中的流星雨”。

  同时,图片选择上,既然颜值高,那就让图片布满整个背景,而不是露出一小块。

  总结一下,这就是提高转化率的第二步:图片选择时,不要沉迷于好看,简单直接就已经很好。

  在简单直接有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好看,而不是为了所谓的“好看”,牺牲转化率,这是效果广告,不是品牌广告。

  什么逻辑?美国网站设计工程师杰柯伯·尼尔森曾提出过“F形状网页浏览模式”。

  研究者员在分析了数百位受试者浏览上千张网页的习惯后,总结出:人类在阅读时,习惯从左往右读、从上往下读,且越来越短。

 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什么?告诉我们消费者在阅读海报、图片、网页的时候,会本能的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靠左、靠上的部分。

  所以,海报的重点、还有由卖点转化来的买点,一定要往左放、往上放,最好是往左上角放。

  比如,你在10月底进行了文案优化,结果发现上线后转化率大跌,这能说明优化方向错了吗?

 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想看看有什么优惠活动,但是还没到优惠时间,不会购买,这会导致,流量高,但是转化率下降。

  类似的还有,对鲜花品牌而言,母亲节前后就不是合适的优化时机。对保健品品牌而言,重阳节前后就不是合适的优化时机。

  陈勇老师说,一般进行优化测试时,都要避开大促前、中、后的各一个星期,以避免非优化原因的干扰。

  同时,还可以善用AB测试等方法,尽量减少变量,做到单一变量控制法,寻找正确归因。

  因为只有正确的归因,才能形成SOP。只有形成SOP,好成果才能规模化复制。

  当我们成为了一件事情的专家,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时,我们就很难再回到外行小白的心态,去体会那些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的人会如何理解世界。

  比如,陈勇老师在辅导创维电视的伙伴,优化创维旗下某款智能电视在京东渠道的转化率时,页面原本强调Mstar846芯片的优越性。

  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,他们根本不知道Mstar846是什么,有什么用?

  于是陈老师带大家把文案从突出卖点,转化为突出买点,并用大白话来表达。如下图

  什么叫“我认为”?就是很多重要的信息,你每天待在企业里,以为消费者一定知道,但实际消费者根本不清楚,这是一种“自嗨”。

  举个例子,陈勇老师在服务某家大型上市公司推出的新品类时,建议将自己是“上市公司”这一点,作为背书,放在页面上。

  对方公司的伙伴当场就问:不会吧陈老师?我们是上市公司,这个真的会有消费者不知道吗?

  那该怎么办?把公司各方面的重要信息收集起来分门别类,再找到一个不是自己行业的人,问问他知不知道这个信息?

  比如,在优化足力健老人鞋的落地页时,陈勇老师建议将专利的数量做成单独一页,因为专利是品牌研发能力的最直接体现。

  对于消费者而言,“假如要买”,和“真的要买”,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市面上其实已经有了许多课程,说明“用户需求调研的局限性”。

  陈老师说,他在辅导客户帮他们提升转化率的时候,想知道目标消费者的真实需求,就要和团队一起进行数据化用户洞察工作。

  综合分析售前、售中、售后的大量行为数据,然后建立品牌信息屋和内容组合地图,为科学的营销决策提供数据支持,从而提高转化率。

  还记得乔布斯那句话吗?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直到你把iphone放到他面前。

  反正,在我们这家“小破公司”里,已经开始学着陈勇老师的方法,做起了转化率优化工作。

  比如,我有一个商业社群“进化岛”,每天会在岛内日更一篇我的“日课”,并回答成员的疑惑。

  什么叫“商业分享”?哪些“优质圈子”?什么“专属活动”?太不具体,这些全都是“卖点”,没有一项是“买点”。

  而且,这些自以为是的“亮点”,还放在了海报下方,不符合“F型视觉模型”。

  商业日更、亲自答疑、商业认识有新知、重大决策有参谋、送26个实用商业模型、7天无理由退全款。这些都是对你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
  其实,关于提升转化率,这次内容只涉及到了“图片和文案”的部分,其实陈勇老师还有一整套的方法论和大量实操案例,感兴趣的话,可以阅读陈勇老师的书《超级转化率》。

  培训的最后,陈勇老师说,在这个时代,除非你做的是造芯片或者造火箭这样真正的尖端科技,否则绝大多数产品,本质上都没有极深的壁垒。

  这个前提下,企业间的竞争,本质就是效率的竞争,而效率高的前提,就是提升转化率。